媒体天工丨落实人才强校 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

发布时间:2020-10-15文章来源:工程实训中心浏览:7949

20201014日,《天津日报》第2版以《落实人才强校 加快双一流建设》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。


  


落实人才强校 加快双一流建设

天津工业大学
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。”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,培养一流人才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,核心在于人才。做好高校的人才工作,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,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。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各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,我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,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人才队伍支撑。 

坚持党管人才,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。一是大力集聚优秀人才。专门召开人才工作会议,制定人才队伍规划,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双组长。依托天津市“海河英才”行动计划等引才项目和平台,精心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“天工经纬”人才工程,分类别、分层次设立“天工学者”“天工杰青”“天工百人”等人才引进项目和“天工优青”“天工名师”“天工团队”等人才培养项目,加大高层次及青年优秀人才引进力度。二是完善党政齐抓共管、各部门协同配合、校院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。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,设置校院两级人才服务专员,加强人才管理与服务。三是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、政治引领,切实把好人才政治关。明确各级党委在教师聘任、考核、晋升、奖励中承担把关责任。日常加强师德师风、党情国情校情教育,引导各类人才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。

发挥主体作用,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。一是加强制度改革,建立系统化人才工作体系。从引才育才、考核评价、绩效激励、科研激励、职称聘任、创新创业等方面配套出台了40余份改革文件,形成了引进、培养、使用、服务、保障五位一体的系统化人才政策体系。二是创新管理模式,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。探索在有条件的学院实行无行政级别院长+正处级常务副院长制度,目前已有4名双聘院士及4名全职长江、杰青等国家级人才分别担任8个学院无行政级别院长,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眼光和卓越才能,也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。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元人才评价机制,激发人才活力。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,分类设置评审条件,破除“四唯”倾向,单独设置申报条件,分别突出教学、成果转化等导向,单独设置杰出青年人才职称绿色通道,出台《校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实施办法》,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。

拓展引才渠道,做好“以才引才”。积极拓宽渠道,加大宣传,“走出去”赴世界名校招揽人才,积极把海外人才“请进来”,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发起并成功举办四届“津门学者”国际青年论坛。启动八个学院院长全球招聘,设立人才工作“纳贤奖”和“荐贤奖”。近年来,学校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,双聘院士6名,引进培育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、国家科技咨询专家2名、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、国务院特贴专家4名、中科院百人计划”1名及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9名。引进培养各类省部级人才120余名,省部级团队10余支,多个人才项目入选人数居天津市属高校首位,逐步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引领学科发展的工作格局。

坚持引进和培养“双轮驱动”,人才优势作用凸显。坚持“有所为、有所不为”,“按需、精准、择优”引育人才,通过外引内调、岗位聘任与流动,把人才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。注重青年人才发展,实施“天工经纬”八大人才计划,搭建人才成长阶梯。实施创新团队计划与青年教师导师制;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赴世界名校进行国际化培养;实施高端人才与青年人才“结对子”传帮带计划,助力青年人才成长。随着人才实力的不断增强,学校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,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。近年来,在学科、教学、科研、招生等方面均实现历史性突破。相较于2015年,2019年学校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提高2.9倍,在TOP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提高2倍,成果转化数量提高了4.2倍,专利转让金额提升6.6倍;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连续5年蝉联全国第一;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家会员单位加入欧洲纺织大学联盟;作为牵头单位,成立天津市无人机和新材料人才创新创业联盟;今年所有本科专业全部一批次录取,真正跨入一本高校行列。